中国广州NOOB手表工厂店
超过10年的复刻手表工厂店.

安福伯爵会所,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?下场如何?

  • 安福伯爵会所地址
  • 曾国荃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。镇压太平天国的几场著名恶仗都是他主打的,而且这些恶仗最后都以他的胜利告终。可是,人们更愿意赞许李鸿章、左宗棠,甚至他手下败将陈玉成、李秀成的军事才能,却很少有人去提及他的军事才能。他为朝廷所猜忌,为同僚所嫉妒,却不如他哥哥曾国藩一般老练,反而捅了不少篓子。换作别人,他应该活不了几集。可是,他不但得以善终,还在晚年身居高位。

    中兴将帅

    与哥哥曾国藩一样,曾国荃也本是读书人。1856年,石达开横扫江西,曾国藩被困于南昌,形势危急。

    曾国荃与吉安知府商议后,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,招募3000湘勇,开始了军旅生涯。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。曾国荃虽少负奇才,但从他文章来看,他和哥哥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,要是靠科举这条路,他是很难混出太大名堂的。投笔从戎,曾国荃开启了一段开挂一般的军事生涯。曾国荃募得兵马后,攻取安福等地,进围吉安。太平军固守吉安,曾国荃遂采取挖壕筑垒,长围久困之法。这一围,就立下大功一件。石达开出走后,原本是想在江西打开局面的。可是,由于曾国荃在吉安的围困无法被解开,石达开、石镇吉在江西难以打开局面,遂转入浙西,从而开启了大远征。曾国荃长围久困,攻克吉安后不久,湘军在三河镇大败。其后,太平军又破江北、江南大营,东征苏南,形势复振。可是,太平军的复振,又因曾国荃围困安庆而嘎然而止。曾国荃在安庆城北、城南挖掘壕沟两道,内壕围困安庆守军,外壕抗拒援军,再次采取长围久困之法。陈玉成调集大军来解围,曾国荃先是依托壕沟与之大战,待陈玉成力竭转移之时发起反击,连破太平军营垒18座。

    陈玉成所部精锐,包括一些捻军精锐,悉数折损于此战。其后,曾国荃又连败陈玉成、杨辅清、洪仁玕等援军,并于9月攻陷安庆。曾国荃攻陷安庆,使太平天国由“中兴之像”秒变“濒临灭亡”。随后,曾国荃又挥师西进,进攻天京。曾国荃孤军深入,居然只以水陆不满2万人进逼天京城下,逐步展开对天京的围困。李秀成率十三王,30万大军(号称60万)而来,与曾国荃在雨花台大战46日。但是,曾国荃居然扛住了李秀成,站稳了脚跟!其后,曾国荃逐步攻占外围阵地,收紧包围圈,使天京内外断绝。在围攻近三年后,曾国荃攻破天京,太平天国灭亡!可以说,镇压太平天国最为关键的安庆之战、天京之战,都是曾国荃主打的。围吉安,使石达开无法在江西立足,被迫远征,威胁大减。围安庆,使刚刚展现中兴之像的太平天国迅速变得危亡。围天京,最终灭掉了太平天国。曾国荃,由此跻身清中兴将帅之列。

    军事才能评价:一招鲜,吃遍天

    曾国荃连番立功,其实套路都是一样的: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+“挥金如土,杀人如麻”。这个套路,打太平军是真好使。太平军自军兴以来,横扫东南,所依仗的是其运动战能力。至于攻坚固城池、工事,则一直办法不多。

    当年,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。但他们对一度只有数千守军的桂林、长沙却久围不克。所以,即使在攻克南京,几十万大军气势正旺之时,杨秀清也不愿先攻打就在天京城门口的江南大营,而要千里迢迢北伐、西征,继续打运动战。所以,曾国荃只要把硬寨扎稳,太平军办法不多。另一方面,自1855年以后,曾经辉煌的太平军水师已经被摧毁,湘军已经掌握了制水权。而曾国荃与太平军争战,皆是沿江作战(围吉安时为吉水,围安庆、天京时为长江)。

    因此,表面上看起来曾国荃深陷敌围,但因水路在手,后路不断,补给不绝,有长期坚持的条件。相反,由于曾国荃围困的是太平军最主要的政治、经济中心,因此,外围太平军来援时,反而缺乏足够的补给。结果,面对“挥金如土,杀人如麻”的曾国荃,反而是“主场作战”的太平军先坚持不下去。历来,官军与起义军作战,最怕的就是起义军机动灵活,官军被牵着鼻子走。曾国荃“结硬寨,打死仗”,使太平军被迫放弃其最擅长的运动战,只能与曾国荃进行其不擅长的攻坚战,变成拼消耗。

    而水师之利,以及湘人独特的霸蛮之气,又使曾国荃的“硬寨”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。曾国荃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陈玉成、李秀成又是“围魏救赵”,又是“进北攻南”,玩得跟花一样,却还是一筹莫展。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。

    只会这一招

    镇压太平天国期间,曾国荃经常上演以1、2万孤军击退对方名将所统帅的数十万大军。如果只看镇压太平天国的表现,曾国荃简直可以与任何军事家相媲美。然而,从曾国荃此后的军事表现看···曾国荃,真的只会这一招!1866年,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,镇压捻军。他到任后,大刀阔斧,裁汰冗兵,增湘军6000。他“以贼多骑,难以追逐,欲困之山地”,还是要搬出长围久困这一招来。可是,当年曾国荃这招奏效,是因为“围敌必救”,任太平军千变万化,始终还是要跑来解围,跳不出曾国荃的计划圈。

    如今,捻军没有那么多“必救”,不吃这一套。他们机动灵活,照样牵着湘军的鼻子走。结果,曾国荃的猛将郭松林大败,爱将彭毓橘战死,一败涂地。曾国荃摘顶,被撸了。此次被撸后,曾国荃表示:从此不再带兵。看来,曾国荃算有自知之明:他就会一招,那招不灵,自己就不行了。此后,曾国荃在海防事务上,也继承了“结硬寨”。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时,他对海防提出了许多看法。他海防的基本思路是:“水面、水岸兼防,互为犄角”。任职期间,“这一时期南洋海防经费主要用于沿海的炮台建设”。曾国荃在各地修建炮台,购置大炮。有学者、朋友认为曾国荃这一思维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务实之举。其实,单纯依赖“塔防”来搞海防,无异于守株待兔。

    拱手让出主动权,大沽口也好,旅顺港也好,修建得再好,也根本不堪一击!何况···曾国荃花费巨资修筑的炮台体系并不好。当年打太平军修硬寨时,曾国荃可以严格把控,质量过关。而此时修炮台,则遍布区域大,曾国荃根本看不过来。因此,当曾国荃走时,接任他的刘坤一、张之洞大吐苦水:南洋年耗50余万,船多而烂,至于炮台,“大多荒谬无法”。如果说镇压太平天国时,曾国荃是“挥金如土,杀人如麻”,那么,搞海防,就是“挥金如土,破铜烂铁”了。显然,曾国荃将“扎硬寨”的思想搬到海防,结果是灾难性的。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,仅靠一招,玩好了,也能成事。但是,只会这一招。手里拿着一把锤子,看什么都是钉子。那结果自然就不好了。这也是曾国荃是真正军事家之间的差距所在。

    “幸运”

    以曾国荃的性格、处境,换做别人,早就被弄死了。攻破天京,意味着他和他哥哥面临“兔死狗烹”的危险。早在围攻天京时,大清就“包围”了曾国荃。当时,官文守武昌,据长江上游;富明阿、冯子才分守扬州、镇江,据下游;僧格林沁在安徽、湖北交界。各军形成对曾国荃的包围之势,以防他搞事。偏偏,曾国荃还要搞事。攻破天京,曾国荃杀光烧光抢光,给历史留下了一个“天朝国库之谜”,据说满是金银财宝的太平天国国库不见了。大清似乎不在意被屠杀的天京百姓,但对天朝国库还是要追究了。

    同时,曾国荃谎报:他破城时,洪秀全和他儿子都死了。结果,不久,幼天王被抓了。曾国荃闯的祸,比当年韩信收留钟离昧大得多!大清这下抓住把柄了,以严厉口吻警告曾国荃不要“骤胜而骄”,并责曾国藩对他“随时申儆”!好在曾国荃有个好哥哥。曾国藩麻溜把金陵内外湘军裁个干净,令曾国荃辞去浙江巡抚职务,曾家兄弟才逃过一劫。1866年,为了剿捻,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。然而,曾国荃再次搞事,弹劾官文,触发敏感的清廷满汉矛盾。不久,曾国藩回任两江,曾国荃“开缺回籍”。这一“养病”,一养就是八年。1872年,曾国藩去世,警报才算解除。1875年,曾国荃才重新被起用。曾国荃接任左宗棠,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,达到了个人官场最高峰。1890年,曾国荃卒于两江总督任上。曾国荃被赐号“忠襄”。能以“襄”为号者,整个清代只有文襄左宗棠、文襄张之洞、襄勤岑毓英、襄勤刘锦棠。可见,曾国荃不但得以善终,还以高位去世,并在死时得到了朝廷推崇。这是一个幸运的人物。

    曾国荃,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,他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,立下“中兴之功”。太平天国灭亡时,他38岁。可是,随后几十年,他的军事思想,始终停留在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上,并试图将这种思想照搬到剿捻,乃至海防建设上。相比之下,日本倒幕运动中崛起的人物,则在这几十年全力吸收、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思想,不断改进。放到古代,仅凭破安庆、天津之功,曾国荃不失为一员干将,但如果放到近代···只能是一声叹息。而曾国荃的个人命运,也颇具讽刺意味。他杀人如麻,每破城,常杀无辜,并劫掠财物为己用。不要说近代现代,就是放在古代,遇到刘秀、赵匡胤,也会因此处理他。可是,朝廷并没有因此责罚他,却因为天朝国库、幼天王下落、与官文矛盾等问题对他戒备。看来,只要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,残暴一点,贪财一点,固步自封一点,大清会用他!只会一招,却能成“中兴之功”,残暴贪财,却能得以高位善终。曾国荃,无疑是那个不幸时代的“幸运”者。

    曾国藩兄弟五人,他是长兄。老二叫曾国潢,字澄侯,比他小九岁,自幼在乡间读书,天资一般,一生无大成就,仅以监生候补县丞,监生资格还是大哥曾国藩替他捐的。在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后,他留在乡里办团练,常常横行跋扈,借势杀人,湘乡县令对其亦无可奈何。曾国藩回家知其劣迹,切齿痛恨,用锥子刺其股,曾国潢哀嚎呼痛。国藩说:“你杀人就不痛吗”?国潢才具平平,一生只待在荷叶塘乡下照管家务。三弟名曾国华,字温甫,比大哥小十一岁,自幼被过继给叔父骥云为子。曾国藩发迹后也替他“纳贡入监”,但乡试落榜,遂留在家继续攻书。咸丰五年,曾国藩被困江西洪都(今南昌),曾国华才得以离乡奔武昌求援, 率五千湘勇往救,后随悍将李续宾征皖北,遭陈玉成、李秀成部联手夹击,五千精锐全军覆没,曾国华与李续宾同殉难于三河镇。 四弟曾国荃,字沅甫,道光四年生人。他本是曾麟书第四子,在宗族诸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,所以曾国藩称其为九弟,后来统军作战,军中呼为“九帅”。五弟名曾国葆,后改贞干,字季洪,比大哥小十七岁,也是曾氏五兄弟中较出类拔萃的一个。曾国华战死后,他才出来带兵,追随胡林翼,后与曾国荃会师安庆、金陵,以功授知府。后来染上瘟疫,病死于军中。曾家五兄弟,以国藩、国荃最为著名,建立的功业也最大。曾国藩自不必说,被誉为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之三不朽圣人,他投笔从戎、平定太平天国后被清廷封为一等毅勇侯,加太子太傅,赏双眼花翎。曾国藩是满清两百多年最具权势的汉人。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时代,由于曾氏等人的力挽狂澜,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“同治中兴”局面,毕生服膺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,在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。由此,曾氏兄弟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。 哥哥是“三不朽圣人”,四弟曾国荃也不是寻常人物。据文献记载,曾国荃精力充沛,性格有点“霸蛮”,敢作敢为,不惧人言,不像哥哥那样谨言慎行,患得患失,“忧谗畏讥”。论政治能力,比如深谋远虑,圆滑老到,纵横捭阖,曾国荃远不如老谋深算的曾国藩。但论军事能力,曾国荃则远在曾国藩之上。对这一点,曾国藩亦感触很深。1854年初,曾国藩指挥湘军初次征战,连败于岳州、靖港,曾国藩羞愤之余,竟两次投水自杀,幸被左右救起。后来,他屡屡被石达开挫败,并被太平军围困于洪都,若不是太平天国发生“天京内讧”,后果不堪设想。祁门之围,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,若非李秀成主动撤围回救天京,他必横尸荒野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,自幼即随大哥在京读书,他天资聪颖,曾国藩爱之、重之,但管教甚为严厉,曾国荃始终对哥哥敬畏加忌惮。曾国荃不甚爱读书,他曾在岳麓书院读过两年,山长是罗泽南,可他兴趣不大,用他自己的话说“看书不甚多,绝无长进”,故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时以“有恒”劝诫。但曾国荃却是一个非常之人,他在科举上不太得意,二十四岁入县学,二十五岁补禀生,二十九岁才拔优贡,但显然是他志不在此。 曾国荃后来书生带兵,与兄长并肩作战,表现的有勇有谋,坚韧、顽梗不屈,确实有点湖南人“耐得烦、霸得蛮、扎死寨、打硬仗”的精神。他信奉胡林翼“杀人如麻、挥金如土、爱才(指人才)如命 ”的人生格言,其麾下吉字营凶悍善战,克复安庆,围攻金陵均由曾国荃独自担当,也算是战功卓著。1861年9月5日,曾国荃率吉字营用挖地洞填埋炸药之法轰塌安庆北门城角,蜂拥而入,苦战日久的太平军叶芸来部将士饥疲不堪,已无力举刀枪,自主将叶芸来以下一万六千余人均遭屠戮,另据史料记载,曾国荃部作战虽勇,但平日欠饷严重,所以兵卒破城后“见物即抢,所掠金银衣物不可胜计” ,“男子龀髫(指换牙垂发的七、八岁儿童)以上皆死”“妇女万馀俱为兵掠出”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(1864年7月19日)正午,经三年艰苦卓绝的围城,曾国荃下令点火,一声巨响,炸塌了城墙二十余丈,站在最前面四百余吉字营士兵也被炸死,后面各营踏尸而过,呐喊着冲入城中。天京城中断粮已久,连飞鸟老鼠都吃尽了,太平军将士饥疲无力,尽管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反击,但哪是早已杀红眼的湘军之对手?因此均未成功。激烈的巷战打到申时,天京九门皆被攻破,太平天国覆灭。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王京,居功至伟,官封太子少保,一等伯,赏穿黄马褂、戴双眼花翎。以平太平天国的功勋而言,曾国荃之功,当居第一,可大功告成之后,朝廷中眼红者攻击曾国荃也最力,说洪秀全“圣库”中的金银财宝大部分被曾国荃所得。之后,又因酝酿造反被曾国藩否决,军队遭裁,乃赌气不辞返乡,决意不问世事。理学名臣曾国藩先以兄弟立下不赏之功,功名太盛,曾极力压抑曾国荃,保举诸将;后曾国荃遭遇无数明枪暗箭负气回家,他又劝导曾国荃持盈保泰,宠辱不惊,曾国藩的一片苦心,最终化干戈为玉帛。曾国荃由于带着满腹委屈与怨气,回乡后大病一场。同治四年六月,清廷授曾国荃为山西巡抚,他托病辞谢,不肯从命。同治五年三月,清廷调其为湖北巡抚,他才勉强出山赴任。后来,湖北巡抚曾国荃招募新勇一万五千人,命部将彭毓橘、郭松林统带,协助曾国藩剿捻。湘军剿捻无功,曾国荃也连遭惨败,遂告病开缺回籍,曾国藩遭弹劾,改任直隶总督。不久,因天津教案处置不当,遭千夫所指,抑郁而亡。曾国荃被任为两广总督 。光绪十年(1884年)任礼部尚书兼通商事务大臣。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。次年(1890)死于任上,谥号“忠襄”。【插图源自网络】【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】

    曾国荃因擅长围城打援而被人称曾铁桶 是曾国藩主要助手 曾国藩纵兵杀人背后是湘军粮饷自筹

    曾国荃的战功1、1856年率领3000人增援吉安,1857年攻克吉安;2、1860年包围安庆,屡败陈玉成援军,1861年攻克安庆;3、1864年攻克南京。

    曾国荃屠城、纵兵抢劫的背后是湘军粮饷自筹

    表面上是曾国荃军纪极差,每每破城都要纵兵抢劫,但背后却是湘军是军饷自筹——除了抢劫杀人掠夺财富之外,曾国荃去哪里找这么多银钱作为军饷?于是安庆杀降、南京屠城等表面上是曾国荃狼心狗肺、没人性,实则是犒赏三军破城之功。早期湘军是湖南和太平军作战,粮饷问题有湖南人力撑,加上又是自己的家乡,不可能抢劫,又是保家性质,于是就没有那么多的计较。中后期时,湘军是在外省作战,粮饷就没有在湖南那么得到支持了,又是在外地作战,于是对于军饷的需要就强烈很多了——战死了也得留给家人安家费吧。大清是不负责湘军粮饷——因为湘军是乡勇,不是正规军。王闿运《湘军志 筹饷篇第十六》中记录湘军军饷都是自筹的:

    “湘军起贫苦、同饥饿,转战五千里,饷皆自釐金给之”

    曾国藩、曾国荃兄弟能有多少钱去供应十几年湘军的军饷?还不都是依靠湖南乡绅的捐款支持。在湖南作战,湖南乡绅自然是鼎力支持,可在安徽、江苏作战,湖南乡绅肯定就不愿意。九江破城前,胡林翼就声称:

    “水师、鲍营、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”——《胡林翼集》

    只能在破城纵兵杀人抢劫财物作为军费,否则还有谁奋力作战?搏命杀敌,一点报酬都没有,谁干?大家都很现实。曾国荃的吉字营和鲍超的霆军军纪最为败坏,可作战最勇猛的也是他们。李鸿章的淮军虽然也是粮饷自筹,但多数都是在江苏作战,自然是江苏的乡绅买单,和湘军在湖南作战是一样的。另外,湘军人数比淮军多一倍也是导致湘军军费压力山大的原因。1864年湘军就高达12万;1865年淮军才6万人。

    曾国荃的晚年

    曾国荃本来是擅长围城打援的,对于流动作战的捻军自然是难以发挥优势,因此对捻军作战不利,最后在1867年称病辞职1875年重出官场,历任陕西、山西巡抚,两广总督,1884年任两江总督。只是下场,自然是和很多人一样是老死的了。

    每天原创,给你有价值的观点!随手关注,你的支持才是动力!

  • 安福伯爵会所电话号码
  • 李白 【唐】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,饮中八仙,唐诗四大家,唐朝诗人,仙宗十友 (701~762)

      诗仙李白(701年2月8日-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、谪仙人,别名李十二,唐代诗人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。李白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代表作有《静夜思》、《将进酒》、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等;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、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。李白的乐府、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;风格豪迈奔放,清新飘逸,想象丰富,意境奇妙,语言奇妙,浪漫主义,立意清晰。关于李白之死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:其一是醉死,其二是病死,其三是溺死。人物生平早年天才长安元年(701年),李白生。字太白。其生地尚无确说。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。

    大禹 【夏】 夏朝开国君王

      禹,姓姒,名文命 (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),字(高)密。史称大禹、帝禹,为夏后氏首领、夏朝开国君王。禹是黄帝的玄孙、颛顼的孙子 (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)。其父名鲧,被帝尧封于崇,为伯爵,世称“崇伯鲧”或“崇伯”,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。相传,禹治理黄河有功 ,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。在诸侯的拥戴下,禹王正式即位,以阳城为都城,一说以平阳为都城(或在安邑或在晋阳) ,国号夏。并分封丹朱于唐,分封商均于虞。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,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。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、舜齐名的贤圣帝王,他最卓著的功绩,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。

    柳棠 【唐】

      生卒年不详。梓州(今四川三台)人。与裴休友善。文宗开成二年(837),休荐登进士第。后归梓州,颇游狎邪。性狂纵倨傲,以诗讥东川节度使杨汝士。汝士大怒,以书责其座主高锴,棠惧,遂往剑州。后参越巂军事,夭卒。事迹散见《云溪友议》卷中、《唐摭言》卷一三、《唐诗纪事》卷五八。棠才思敏速,善诗。《全唐诗》存诗2首。东川处士柳全节,习百家之言,衣华阳鹤氅,或呼为柳尊师,又曰柳百经也。有子棠应进士举,才思优赡,见者奇之。庞严舍人睠眄诸歌姬,方戏于阶,问:墙头何人也?曰:柳秀才也。遽命姬者饰妆,召柳秀才对观之。庞公曰:恐墙上远见,不得分明,因请细而观瞩。棠深耻之。

    王涣 【汉】 (?~105)

      东汉京师洛阳,是达官贵人、皇亲国戚集中的地方,历来是难治之地。洛阳县作为管理京城的地方机构,级别低但责任重,若非具有非凡魄力的县令,很难有所作为。但京师这个人人犯难的位置上,却留下了两位名人,一个是东汉初期的强项令董宣,另一个就是“神算”王涣。王涣(?年—105年),字稚子,东汉广汉郡郪县(今四川三台)人,其父王顺曾任安定郡太守。青年时期的王涣,其实是个纨袴子弟,他性情乖张,不受约束,常打架斗殴,甚至与一些不良子弟-。后来,王涣浪子回头,改恶从善,专心于坟典,钻研历代律令。后来,王涣于广汉太守陈宠属下任功曹。他忠于职守,办事雷厉风行,对违法的土豪劣绅。

    哀章 【汉】 (?~23)

      哀章(?—23年)梓潼人,西汉末年太学生,后为新朝时期王莽幸臣。王莽死后,他和太师王匡共降更始政权,皆被杀。西汉末期,哀章是在太学读书的学生。当他看到王莽做了摄皇帝后,把符瑞视若神明,迟早要做真的皇帝,于是他决心来一次政治冒险。他偷偷做了两检铜匮,一检上写着“天帝行玺金匮图”,另一检上写着“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”,金策书中明确写着刘邦将皇位传予王莽,元后应该尊承天命将帝位授予王莽。还写着王莽登基后,应该授予哀章何种官职。哀章献符瑞的事件是王莽计划外的,他听说后满脸诧异,寻思这个哀章何许人也啊?我未曾指使他献符瑞啊?一下子,王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    王崇 【汉】 (220~?)

      王崇(约公元220年-?),字幼远,广汉郪人。东汉将作大匠王堂后裔。祖父王商,字文表,州牧刘璋时担任蜀郡太守,有懿德高名,名在《耆旧传》。父王彭,字仲,官至蜀汉巴郡太守。王崇兄弟四人,年轻时并有令望,名闻益州。崇博闻广识,学识渊博,性格高雅广弘,被称为贞士。蜀汉时,王崇官至东观郎,负责国史修撰,校定文字。蜀汉亡后,被梁州征辟为别驾从事,又另外举荐他为秀才,升迁为尚书郎。王崇与蜀汉名臣寿良、李宓、陈寿、李骧、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阳,被称为是梁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杰。寿良、李宓、陈寿、李骧、杜烈五人虽然交情甚好但最终都疏远陌生了,只有王崇一人凭着宽厚和顺的性格。

    严震 【唐】 (724~799)

      严震(724~799年),字遐闻,梓州盐亭(今四川盐亭县)人。安史之乱时,以家财助唐军,被授州长史。严武镇西川,署为押衙。后山南西道节度使,奏为凤州(治今陕西凤县)刺史,以母丧罢归,复起本官,充兴、凤两州团练使。在任为政清廉,兴利除害,四方称颂。建中年间(780~783),剑南黜陟使奏报严震的政绩为山南第一,朝廷封他为郧国公。他在凤州14年,“号称清严,远迩咨美。”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(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)。朱泚反于京师,德宗皇帝逃亡奉天,又欲往山南,严震驰表奉迎,又派兵接应德宗从骆谷道入山南。被加检校户部尚书,冯翊郡王。时梁州(治今陕西汉中市)尚为刀耕火。

    嫘祖 【上古】

      一作累祖,为西陵氏之女,黄帝正妻。传说中说她是中原养蚕制丝方法的创造者,据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,北周尊嫘祖“先蚕”(即始蚕之神)。《通鉴外纪》记载:“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,始教民育蚕,治丝萝以供衣服。”她与黄帝所生之子昌意是有虞氏及夏的祖先;另一个儿子玄嚣,则是商人与周人的祖先。嫘祖,一作“累祖”。传为西陵氏之女,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。她生了玄嚣,昌意二子。玄嚣之子蟜极,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;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,生高阳,继承天下,这就五帝之一的“颛顼帝”。《史记》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,她发明了养蚕,为“嫘祖始蚕”。

    赵蕤 【唐】 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 (659~742)

      赵蕤 (ruí),字太宾,号东岩子。梓州盐亭人(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),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( 公元 659 年 ),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( 公元742年)。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 。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“蜀中二杰”,以“赵蕤术数,李白文章”并称。赵蕤唐朝道家末枝纵横家,读百家书,博于韬略,长于经世。由于他出生在大融合、大统一、大团结的“开元盛世”,缺乏战国时期那种大0,大-、大辩论的政治环境,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,视富贵如浮云。所以采取了“夫妇隐操,不应辟召”的处世态度。他自幼好帝王之学,“博学韬衿,长于经世”,并且“任侠有气,善为纵横学。

    贺诚 (1901~1992)

      贺诚(1901-1992),名宗霖字润之。四川省三台(今射洪县)县人。1925年加入中国0。1926年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,被派往广东国民革命军中做医务工作,参加了北伐战争。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,任起义总指挥部军医处处长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工农革命军经四师军医处处长兼海陆丰后方医院院长,0汀连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,军委总军医处处长,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,军委抚恤委员会主任,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兼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,中华苏维埃中央0卫生局局长,中央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。参加了长征。

    文同 【宋】 北宋画家、诗人 (1018~1079)

      文同(1018-1079),字与可,自号“丹渊客”,人称“石室先生”,梓州永泰县(今属绵阳市盐亭县)人。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后裔。父祖均以农为业,家境贫寒。文同少时卖柴,曾受官差鞭打羞辱,遂决心刻苦攻读,以后做好官,为民除害。北宋皇祐元年(1049),文同31岁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先后担任邛州军事判官、摄蒲江和大邑县令、静难军(今陕西彬县)节度判官、判尚书职方、太常丞秘阁校理、邛州通判、汉州(今广汉市)通判、普州(今安岳县)知州、陵州(今仁寿县)知州、兴元(今陕西汉中)知府、洋州(今陕西洋县)知州、判登闻鼓院事等职务。元丰二年(1079),在去湖州赴任途中病逝。

    涪翁 【汉】 中医针灸鼻祖

       涪翁,西汉末、东汉初涪县(今绵阳市区)人。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详。据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记载,当时涪江边上有一位老人,人们不知他叫什么名字,因他在涪江上打渔为生,人们称他为涪翁。涪翁为人治病不取报酬,见有病人就用石针为其诊治,即刻便能治愈。他曾传下了有关针灸方面的《针经》、《诊脉法》等著作,并把医术传给了弟子程高,程高又传给了弟子郭玉。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。1993年,在绵阳市永兴双包山大型西汉木椁墓0土了我国最早的人体经络漆雕模型。模型为裸体男性,长28.1厘米,比例协调,体表遍黑漆,分布着数道红色漆线条。

    孙桐生 【清】 (1824~1904)

      孙桐生(1824—1904),四川绵阳人,字小峰(亦作筱峰)。幼时聪慧好学,读书能一目数行,一览不忘。咸丰二年(1852)高中进士,咸丰皇帝钦点他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历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四朝。初为官,吏部选授他为湖南安仁县令,适逢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激战湖南、湖北,他在上任途中被迫放弃履任。后委派到湖南酃县暂代县令,又辗转湖南安福县、桃源县、永州、郴州等地为官。在酃县暂代县令时,为抵御太平军滋扰,孙桐生上任伊始,就在县城训练了五百名壮丁守城,又在各乡镇挨家挨户派款抽丁,集中训练,自己也捐出俸银以弥补经费不足。

    清了禅师 【宋】 (1088~1151)

      清了禅师(1088—1151),俗家姓雍,四川左绵人。襁褓时抱入圣果寺,一见佛像,喜动眉睫。北宋元符元年(1098),出家圣果寺,依清俊大师为小沙弥。崇宁五年(1106),登坛试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说理圆融,听众称善。从此受戒得度,即往成都大慈寺学习天台经论,修持止观法门。次年,经湖北沔口、汉阳,直奔河南丹霞山,拜谒子淳禅师。得悟禅机后,出游五台,之京师,浮汴直,抵长芦,拜见祖照禅师。一语投契,被命为侍者。一年后分座,禅师称病退闲,付衣而去,命清了继席,学者如归。其后祖照闻知清了原系丹霞子淳法嗣,命左右扯去袈裟,清了预于袖内藏布袈裟,搭起示众云。

    景鸾 【汉】 东汉经学家

      景鸾,字汉伯,东汉时期梓潼县人。年轻的时候,曾求师于广汉经学家郝伯宗,又与蜀郡任叔本、颍川李仲、渤海孟元叔等人一起游学四方。景鸾精通五经,知识广博,对《齐诗》和《施氏易》最有研究。汉代时,经学已与讖纬、占验之术结合,于是他兼习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与图纬之学。景鸾一生著述颇多,计有《易说》、《齐师解》、《河洛交集》、《礼略》、《兴道》、《月令章句》等,共五十余万字。景鸾一生淡泊名利,州、郡地方官曾任命他为功曹,举荐他为孝廉,又征召他为有道博士,他都未接受。但他多次上 书,陈言时政,向皇帝上奏救灾之策。景鸾生活节俭有度,还告诫子孙在他死后不要铺张。

    金献民 【明】

      金献民,字舜举,明代绵州 (今绵阳市)人,生卒不详,明成化二十年(1484)进士。在明宪宗、孝宗、武宗、世宗四朝为官,历任行人、御史、天津副使、湖广按察使、贵州按察使、南京刑部尚书、左都御史、刑部尚书、兵部尚书等职务。明孝宗弘治初年任御史,巡察云南、顺天府(今北京),以秉公执法,风纪严肃而著称。明武宗正德年间,宦官刘瑾乱政,金献民三次被诬遭贬,直到刘瑾被诛后,他才复起。明世宗时,金献民担任过左都御史、刑部尚书、兵部尚书等要职,其性格伉直,时常向世宗谏言。金献民谏言世宗下诏要求边境各镇加强边防,严肃军纪,以备战事。又恳请世宗招贤纳谏,停止大兴土木。

    姚希得 【宋】 (?~1269)

      姚希得 【生卒】?-1269 【籍贯】潼川府(治今三台县)人 【朝代】 宋朝 【主要著作】,, 【小传】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(1223)进士。授小溪县主簿。改知蒲江县。再改通判太平州、福州。居官抑强扶弱,政声著闻。理宗初立,召为国子监丞。迁太府寺丞。擢著作郎。复除秘书少监。入对,言君子小人之辨,至为详审。未几,迁宗正少卿,兼国史院编修、实录院检讨,寻以论罢。后知庆元府,为沿海制置使,广募水军,造战舰,蓄粮食。复为沿江制置使、知建康府、江东安抚使,兼行宫留守,慰劳士卒,发廪赈饥,尽心国事、忠勤不怠。

    释海灯 (1902~1989)

      释海灯(1902-1989),生于四川江油,俗姓范,名靖鹤,字剑英,又名无病,号无病道人,法号:海灯。中国当代的传奇人物、著名诗人、武术家、禅宗上师。接智光老法师传临济正宗法。接虚云老和尚传沩仰宗法脉,赐法名 “宣明”。 海灯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明。 先后任七曲山大庙住持、云居山真如禅寺住持,苏州吴县石公寺住持、观雾山极乐寺住持等。第六、七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佛教协会理事。 出版有《少林气功精要》《少林云水诗集》《宝光寺杂咏十首》受到广大爱好者的乐捧。 海灯法师以武术而闻名,为一代宗师。 1989年1月10日亥时因癌症在成都圆寂,终年八十六岁。

    蒙文通 著名的史学家,上古史专家 (1894~1968)

      蒙文通先生(1894–1968),名尔达,字文通,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。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。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、成都师范大学、成都国学院、中央大学、河南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河北女子师范学院,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、四川大学教授。建国后,任华西大学、四川大学教授,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、学术委员,并先后任成都市人民代表、市政协委员、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和四川省委委员。 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,辛勤耕耘了一生,造诣很深,成就甚高。蒙文通先生佛学造诣也很高,据云是朱德老师能海上师的继承人之一。

  • 安福宾馆在哪个位置
  • 公交线路:地铁10号线 → 地铁4号线,全程约161公里1、从上海虹桥站步行约120米,到达虹桥火车站2、乘坐地铁10号线,经过8站, 到达虹桥路站3、步行约260米,换乘地铁4号线4、乘坐地铁4号线,经过5站, 到达大木桥路站5、步行约450米,到达上海安福宾馆

    未经我们允许不得转载:复刻手表工厂店 » 安福伯爵会所,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?下场如何?
    分享到: 更多 (0)

    评论 抢沙发

    • 昵称 (必填)
    • 邮箱 (必填)
    • 网址